Good Luck To You!

景博JBO体育app-热搜第一!南京VS苏州,诞生两项纪录

电竞 4℃ 0

  

  新刊寄语

  

  新刊来袭!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下,《定量群学》公众号获得了蓬勃发展。为回应读者的更多期待,我们在《定量群学》基础上又推出了一项新的学术资讯服务——《定量群学文摘》。这一平台致力于为定量分析学者和学生提供最新最全的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高质量定量研究资讯。本期是《定量群学文摘》第一期(上):教育分层与机会不平等。

  

  主题引入

  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教育分层作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格外受到关注。教育一直被视为是改变个体命运和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推进教育公平也一直是国家层面的政策目标。在现有教育分层文献中,来自社会学家的研究占据很大比重。根据我们的统计,2000年-2016年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三大专业性权威期刊为检索来源,共检索到29篇“教育扩张与不平等”文章。

  

△图1 三大期刊发文量统计

  这些研究基本采用全国和其他大型调查数据,来对不同教育阶段(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分层进行实证分析。尽管在具体研究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研究都围绕相似主题进行,时常就一些重要议题产生争论:扩招后教育获得的不平等趋势、家庭背景的作用、重点中学制度的作用等诸多方面。由此产生了众多具有学术争鸣性质的研究,这对于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大有裨益。

  教育分层领域的众多优秀研究成果为理解当今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教育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为进一步思考如何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提供了重要政策思路和启发。

  因而,这些文献积累就成为中国教育分层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期文摘精选出其中14篇优秀研究,并于月中和月末分上下两次推送,以飨读者。

  文摘封面

△图2 《定量群学文摘》第一期封面

  (1)李春玲(2003),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 —2001),《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摘要:自1940年以来的60 年里,中国社会教育机会分配形态的变化趋势经历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发展阶段。1978年以前,教育机会分配从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向着平等化的方向演变;而1978 年之后,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 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本文基于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 年11 —12 月收集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对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析, 并得出结论:意识形态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导致了教育不平等的弱化或增强。

热搜第一!南京VS苏州,诞生两项纪录

  (2)李春玲(2010),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第3期。

  摘要: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它能否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 - 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关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未取得确定的结论。本文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一个次级数据集,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大学扩招对不同阶层、不同户口身份、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同时检验MMI假设、EMI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有效性。本文的结论是: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

  (3)杨舸、王广州(2011),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误用与改进——兼与<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一文商榷,《社会学研究》第3期。

  摘要:户内人口匹配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人口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但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选择性偏差常常被研究者忽略。针对这类问题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对户内父子、母子和夫妻关系进行匹配,发现三种匹配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偏差,体现在年龄、性别、流动状况、城乡分布、教育、地区分布等方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一文的匹配数据、分析模型和研究结论进行再检验。发现匹配数据的选择性偏差对分析模型和研究结论的影响是确定的。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偏差不仅影响统计模型因素判断程度的错误,甚至完全改变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为了减小匹配数据偏差的影响,本文提出户内人口匹配数据偏差的调整方法和思路,认为加权和再抽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选择性偏差”,相比来说,加权模型的调整效果更加理想。

  (4)梁晨、李中清等(2012),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摘要: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高等精英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社会较低阶层子女逐渐在其中占据相当比重,并成功地将这一比重保持到20世纪末。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的设置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无声革命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本研究利用1952-2002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5)李春玲(2014),“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学科学》第04期。

  摘要: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2006、2008和2011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对“80后”人群的教育经历及其机会不平等状况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考查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和阶层不平等,并回应由《无声的革命》所引发的争论。数据分析显示:尽管教育机会数量增长明显,但城乡教育差距加剧、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改变现状。

  (6)应星、刘云杉(2015),“无声的革命”:被夸大的修辞—与梁晨、李中清等的商榷,《社会》第2期。

热搜第一!南京VS苏州,诞生两项纪录

  摘要:本文对梁晨、李中清等提出的关于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完成了一场所谓“无声的革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工农子女上大学的比例在改革前与改革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增减趋势,不宜简单地总结为“50年里的一场革命”。改革前的高等教育平等笼罩着浓厚的阶级斗争氛围,是一种“阶级内的平等”,诸多地方有违于真正的教育平等精神;而改革后被强化的重点中学制度虽然构筑了少数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通道,但这种制度不仅不是缓解城乡教育不平等的良方,反而是固化城乡教育不平等的机制。本文对梁晨、李中清等的论文中所使用的材料和概念也提出了一些质疑。

  (7)吴晓刚(2016),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初步发现,《社会》第3期。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关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人群之间的比较,将前者视为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将大学求学过程当作一个“黑箱”。本文基于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设计的介绍和首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高校,“211大学”和其他非“211大学”)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家庭背景、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中间机制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否重点高中,以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重点中学主要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而招生的各种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尽管他们的入党意愿低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这些发现对理解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在精英形成过程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文摘

  宗旨:《定量群学文摘》作为《定量群学》主要学术平台之一,致力于转载社会学、人口学领域最新最全的高质量定量研究,为定量分析学者和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术资讯和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

  形式:按照主题分类转载,采取专家推荐和审核方式产生,提供文章摘要等信息,每一专题在每月月中和月末分两次刊发。

  我们的团队

  主编:陈云松

  副主编:许多多

  专家团队:《定量群学》近30位轮值主编(按姓氏排序)

  程诚、傅强、高岭、郭未、贺光烨、洪岩璧、胡安宁、黄荣贵、李丁、李凤、李骏、李双龙、李忠路、梁樱、缪佳、秦广强、田丰、巫锡炜、肖索未、许琪、严飞、叶华、张立龙、周穆之

  执行编辑:闵尊涛、句国栋、张柏杨、柳建坤

· · · · · ·

  定量群学

  ID:sociologynju

  《定量群学》是由一群从事定量社会学研究的师生所运营的公众号。我们来自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

  宗旨: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最新定量学术资讯;为定量分析学者提供人文交流的角落。

  内容:重要期刊的定量社会学文献;定量分析软件使用方法;定量研究者的人文作品。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